
一、个人简历
李学军,1989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优秀”继承人,安徽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脾胃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脾胃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脾胃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十三五”重点专科脾胃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十四五”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脾胃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脾胃病项目负责人。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安徽医学》、《中医药临床杂志》编委。兼任中国针灸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慢性便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中医药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安徽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二、教学科研情况(包括主要在研课题、获奖成果等)
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二项,参加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十三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3项、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1项、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近5年主持课题:
1.安徽省中医药科技攻关专项,基于治未病理论与多模式研究体系的芪莪颗粒防治胃炎癌转化的创新研究-子课题:芪莪颗粒的临床研究(课题编号:202303a07020003-3,时间:2023.08~2026.08),175万,在研,主持。
2.安徽省科技惠民专项-生命健康,脾胃培源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中心临床观察及推广应用(项目编号:2022e07020023,时间:2022.01~2024.12),30万,在研,主持。
3.安徽省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项目,中西医协同攻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项目编号:0708-2021,时间:2021.12~2023.12),20万,主持。
4.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术内酯I下调输出蛋白T调控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8085MH265,时间:2020.07~2023.06),12万,主持。
5.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十三味和中丸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观察(项目编号:1804h08020293,时间:2018.1~2020.12),10万,主持。
获奖情况:
1.《杏林春暖---马骏脾胃病临证精粹》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22。
2.脾胃培源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1。
3.胃息肉病中医诊疗指南制订,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
4.全国名老中医马骏主任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
5.论文“马骏治疗脾胃病经验”被评为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11.
三、论著情况(包括代表性论文、专著、教材)
代表性论文:
[1]Prognostic Value of ANXA8 in Gastric Carcinoma[J].Journal of Cancer,2020,11(12):3551-3558.
[2]Risk Factors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Model 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or Dysplas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J].Frontiers in Medicine,2022,9912331-912331.
[3]Biomarker identification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ts potential drug analysis[J]. Frontline Gastroenterology, 2022,(1):1.
[4]Optimization of screening strategi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fecal DNA and occult blood testing[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23,33(2): 336-341.
[5]Iden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ferroptosis-related genes i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J].Frontiers in genetics,2023,141152414-1152414.
[6]Causal association between lipid-lowering drugs and cancers: A drug target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J].Medicine,2024;103(18):e38010.
[7]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gut microbrome and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A 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J].Medicine,2024;103(17):e37735.
[8]脾胃培源方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效果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20):2466-2475.
[9]脾胃培源方联合叶酸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27(02):1-4+10.
[10]李学军教授从湿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4,32(02):162-165+169.
[11]李学军基于“调平归源”思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5(06):20-23.
[12]脾胃培源方含药血清对鹅去氧胆酸诱导胃上皮细胞肠化生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20):2822-2828.
[1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李学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用药规律[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4(08):846-851+860.
[14]脾胃培源方联合化疗方案对脾胃虚弱型胃癌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5(04):47-49+53.
[15]脾胃培源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3,31(08):625-629.
[16]针药结合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4(06):657-661+703.
[17]脾胃培源方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增效作用及机制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05):543-546.
[18]脾胃培源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4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02):36-41.
[19]“脾胃培源”汤丸结合法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3,31(02):146-150.
[20]中药复方防治胃癌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06):155-159.
[2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肠化或异型增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2):148-154.
[22]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白术-黄芪药对抗胃癌作用机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2,36(01):80-85.
出版专著:
1、《杏林春暖—马骏脾胃病临证精粹》,科学出版社,2020,主编。
2、《谈古论今话脾胃》,科学出版社,2021,主编。
3、《橘井涌泉-马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锦》,科学出版社,2020,副主编。
4、《针灸科疾病诊疗全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3,副主编。
四、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带教情况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
研究生带教情况:已培养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35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1名。
五、联系方式:办公电话(系统安全问题,不要留手机号)、
邮箱:lixuejun0308@126.com
联系电话:0551-62668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