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硕士点介绍

发布者:研究生院 发布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

中医诊断学

概况

中医诊断学科1986年被授予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较早获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为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中医学学科)、国家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中医学学科)的主干二级学科之一。

历史沿革

学科所在的中医学专业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2008年成为第一批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中医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中医诊断学课程1999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课程,2001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课程”。2005年《中医诊断学》课程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确定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中医诊断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2012年又被遴选为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和安徽省“资源共享精品课程”。2014年课程所在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成为安徽省教学团队。2014年开始尝试独立设置《中医诊断学临床技能实训》成为我校中医学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2018年《中医诊断学》立项省级慕课建设。2019年《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建设获得校级立项建设。2020年《中医诊断学》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

 

定位与目标

以人才培养为首任,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化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不断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凝练科研方向,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凸显学科特色,争创国内一流学科。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医诊断学高级人才,不断提升本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方向(专业学位领域/方向)设置

1)中医四诊客观化与信息化研究

本方向基于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现代多学科交叉技术,通过四诊信息规范化采集、识别与分析,构建现代化中医诊断体系与智能平台,实现中医四诊客观化,并建立中医证候模型,揭示中医临床证候背后的特异性生物学基础,实现中医证候辨证要素的规范化和辨证方法的客观化,为中医临床规范化辨证及证候机理探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证候实质及辨证微观化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是在中医传统辨证的基础上,以脏腑病证为研究重点,应用现代临床检测及实验分析技术,深层次、多指标地研究脏腑疾病辨证规律,以阐明中医证候本质。本学科在理论基础、临床诊疗和动物实验多方面开展了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证候规范化的研究

本方向证候规范化研究以肺系疾病为切入点,对肺系疾病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入研究,在肺气虚证和肺阴虚证分度诊断标准研究、中医肺系名词术语界定、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4)新安医家诊断方法及其学术思想研究

本方向是以新安医学为中心,借助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及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研究新安医家医籍的诊法特色及临床辨证思想特色。

 

优势和特色

1)四诊及其客观化的研究

特色:①中医四诊采集的量化技术是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前提,现代计算机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等的发展为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的标准化研究带来了契机。②开展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医诊断学研究的难点之一。

优势:①以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采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手段,经过专家多轮次精确标注的舌象样本,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算法,对舌象特征进行精准识别和多维度定量分析。②运用现代功能检测技术及新仪器、新方法并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中医四诊信息规范化采集与分析方法研究,探讨中医证候与四诊参数的相关性。③应用脉象仪开展脉象特征和心病常见脉象参数计量诊断研究。

2)证候实质及辨证微观化的研究

特点:①在心系疾病证本质研究中以高血压病为切入点,分析表观遗传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发病影响,特别是基于RAS关键基因靶向miRNA表达与EH关系的现代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提出“RAS关键基因靶向miRNA表达与内外环境交互作用是EH不同证候形成的内在生物学机制之一”的假说,从微观到宏观整体评价EH证候形成的遗传背景及可能机制,符合中医整体观的研究思路。②在肺系疾病证本质研究方面,提出肺气虚证和肺阴虚证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为主的综合征及相关标志基因,揭示了“肺主治节”理论现代科学内涵和治节重建方法的可行性。③以糖尿病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等疾病为切入点,通过复制相关疾病病证结合模型,着重从免疫机制研究相关疾病虚证证型的演变规律及形成机制,为中医药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优势:①在理论上提出了高血压病易感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的多样性存在着共同的生物学背景的研究思路,探讨RAS基因多态性与证候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及其规律,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的途径。②论证了肺气虚证与肺功能、机体免疫、肺动脉高压等指标异常改变或障碍的相关性,“肺气虚证本质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肺气虚证及肺阴虚证患者证本质的对比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3)证候规范化的研究

特色:①从中医整体观出发,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动物模型建立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依据临床实际,把握肺系疾病证候发展的不同层次和阶段,提出相关理论。②通过证候学调查和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采取同步测定多器官、多功能改变等方法,提出肺气虚证的分度分级标准和客观化、定量化标准,提出相应的系统的、规范的综合防治措施。

优势:①在国内外首次提出肺气虚证的临床分度及其相应的诊断标准,为肺气虚证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②在理论上提出了证候研究的层次和阶段论、病下辨证理论、肺系三角理论。③通过文献学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际,出版了专著《中医肺系名词术语手册》,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④通过研制病证结合型肺气虚证模型,创造性地将影像学引入对肺系动物模型的研究,并将小动物肺功能仪引入对肺气虚证动物模型的观察,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⑤研制肺气虚证的电子计算机教学、科研、诊疗系统,利用计算机的统计、检索、逻辑判断等功能开展肺气虚的证候收集、方药查询、诊疗咨询、问题解答等,为中医药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4)新安医家诊断方法及其学术思想研究

特色:①新安医学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中医奇葩,有文献资料可考证的医家近1000位,著作800多部,具有鲜明的新安特色。②汪宏的《望诊遵经》、汪机的《脉诀》、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吴昆的《脉语》、余柳庵(之隽)的《脉理会参》等四诊医籍和辨证医案医著丰富。

优势:①学校点校的《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学学术思想》《新安医学导论》《新安医家名方医案》等系列书籍为本方向提供了扎实的研究基础。②依据新安医家医籍的丰富资源,校内自编《新安医家医籍的诊法特色》,为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及情况

1­稳定并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不断完善和修订本学科硕士点人才方案,深化医教协同,配合学校积极探索院院合一培养模式,推动教学体制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博士、硕士、本科多级人才培养体系。

2、以实施中医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改革。注重实施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中医学主体地位,弘扬新安医学办学特色。力争获得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3、强化研究生教材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据我校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编写或选用适合的研究生教材,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研究生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力争教材主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2人次。

4、加强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实训中心内涵建设,加大教学实验中心的经费投入,创造条件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强化中医诊断特色实验教学,力争使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实训中心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导师团队

导师姓名

导师类别

单位

学科代码

学科专业

学术专长

所属分委会

李泽庚

学术学位

中医学院

100505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呼吸学科

中医学院

吴凡

学术学位

中医学院

100505

中医诊断学

中医药防治呼吸病及新安医学研究

中医学院

郑玉娇

学术学位

中医学院

100505

中医诊断学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中医学院

周雪梅

学术学位

中医学院

100505

中医诊断学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

中医学院

董昌武

学术学位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05

中医诊断学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侯研究

中医学院

 

国内外影响

学科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本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都积极推动了中医药科技转化、服务于百姓、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定位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基础与运用相结合,凸显中医药传统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临床、教学、科研为主,学科方向设置合理,在国内外同行之间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