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徐佩丽

发布者:研究生院 发布时间:2024-05-10 浏览次数:


7143d8c021aafd1dc19b12f94a94b7d

一、 个人简历

徐佩丽,女,汉,中共党员,出生年月1985.10,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要工作经历如下。

新时代背景下,护理工作创新路! 党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畅想美好未来!作为一名八零后的护理工作者,从事心胸脑外科护理工作14年,我也一直畅享着,属于护理工作者的“美好未来”。护理创新路,始于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气管切开术是紧急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急救手术,但是术后患者的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目前的湿化方式效果不佳,且患者不能正常说话,进食困难需要留置胃管。王先生就是这样一位46岁的脑出血术后患者,每天都要使用写字板沟通,依靠胃管进食,患者内心的焦虑与渴望早日拔管,激发了我寻找新方法去解决这一难题。在经过循证依据与不断改良创新后,我发明了气管切开试堵管装置,为患者进行早期试堵管。为了确保临床应用安全性,在应用前,我向医院伦理委员会提出动物实验申请,在医院潘爱红副院长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小白兔气管切开试堵管实验。经过为期半年之久的动物实验,验证该堵管模式、堵管装置的安全性后,投入到临床运行。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早期拔管的成功率,我几乎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观察病情、记录数据、与团队讨论分析,寻找创新解决办法,确定每一位患者的拔管方案。终于为气管切开患者,安全实施早起拔管,缩短带管时间、降低肺部感染率、降低住院费用,赢得了患者与家属的高度赞扬!同时,创新开展了深部雾化吸入技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深部雾化吸入器”并在临床应用,提升了气管切开患者的雾化湿化效果,并主持了一项合肥市科研项目《使用新型雾化吸入的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实践研究》,获得医院新技术一项并在院内推广应用,在《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等发表相关论文四篇,参加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荣获“一等奖”。

团队建设,品质先行。2017年我开始主持心胸脑外科护理管理工作,带领护理团队,运用管理工具不断提升护理品质。神经外科颅骨缺损患者,由于骨窗部位无颅骨保护,骨窗塌陷。患者不仅外观受到极大影响,还因担心骨窗受压,影响患者睡眠。虽然颅脑手术很成功,但患者术后身心均受到巨大创伤。于是,我带领团队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并邀请患者共同参与创新,发明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颅骨缺损保护枕”和“颅骨缺损防护帽”,在患者试应用期间,持续质量改进,有效解决了睡眠期间骨窗受压的问题,并让患者愿意出行、安全出行。与此同时,我还带领团队对出院后的骨窗期患者,开展上门居家的延续治疗护理,包括骨窗压力监测与健康宣教、抗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心理疏导、各种带管维护等,提高了骨窗期患者居家生活质量。该项工作成果分别获得安徽省质量管理大赛“一等奖”、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三等奖”。

工作至今,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护理创新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共获得专利15项,2项专利完成成果转化,获得专利转化带来的经济收益1.5万元以及产品每年营业额10%的收益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其中统计源期刊论文7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奖项共5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10项,市级奖项11项。主持一项合肥市科研课题,4项院级课题、3项新技术,参与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

教学相长,管理育人。从2014年开始,承担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护理教学工作,并被聘为优秀外聘教师。2021年被聘为安徽医科大学校外实践硕士生导师,2022年被聘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硕士生导师。承担医院临床护理实习总带教工作。临床实践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护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还可以完成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在临床护理实践带教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如一对一带教、集体授课及临床轮转实习工作等。为提高临床急救护理教学质量,在急诊科创新使用案例导入式情景模拟教学和竞赛培训式教学,提高总体教学效果。案例导入教学不但包括医生、护士,还包括护理实习生,必要时增加后勤部门、保卫科、投诉办等协同完成。利用导入的案例高度还原复杂的临床实践环境,以引导护生积极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竞赛式教学是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在基于快乐教育理论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我率先将这种模式应用到护理教学课堂上,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竞赛结束后,进行师生双向反馈,受到学校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

在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由于患者法律安全意识的提高及临床环境的复杂,导致临床教学中,护生与新护士的实践机会缩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给护生与新护士带来的“现实冲击”,影响临床教学实效。因此,我又引入情景模拟训练加上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形式,增加了临床培训中,护生与新护士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更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医院组织的医护教学比赛中,我带领新护士与护生共同完成教学比赛,并荣获“二等奖”。

爱岗敬业,奉献自我。2020年的春节注定跟往年有些不同,一场新冠病毒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疫情防治定点救治医院之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作为一名临床护理管理者,义务反顾地放弃了过年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顶着昼夜刺骨的寒风与交警、路政部门对所有来市车辆人员监测体温,排查所有涉鄂车辆人员,从根源切断一切可能的病毒传播来源,为合肥守护万家平安。疫情三年的时间,每到春节来临之际,我都坚守在护理岗位上,在医院人力资源最匮乏时,我率先加入院内抗击疫情大军中,成为一名疫情志愿者,参与医院的疫情排查工作中,直到疫情态势稳定。

深入临床,服务群众。在积极为院内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同时,我还承担医院社服部的“家庭护士”工作,从2016年至今已有六年多的时间,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为社区居民普及健康教育知识,为出院患者实施居家护理知识指导,为出院患者与居家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操作服务,2017年参与医院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城市社区老人医养结合—四元联动整合照护模型构建》,并代表医院参加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获得“二等奖”。不论严寒酷暑还是逢年过节,还是疫情肆虐的时期,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和我的团队都会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护理操作服务。至今已在合肥市区内进行家庭访视与居家护理110余次,为居家患者更换胃管、更换导尿管、PICC导管维护、拔除气管切开套管、吸痰等,开展的延续护理服务,获2019年中国护理管理创新奖优秀奖。解决了空巢老人、肢体偏瘫患者以及晚期肿瘤等患者,不便就医的难题,将优质护理服务送到广大老百姓的家里面!记得影响深刻的是,接到一位老病患家属打来求助电话,患者自行拔出胃管。正直酷暑,患者严重缺水。下班第一时间我们便赶到目的地,患者家住29楼,但当天停电了!我们刚刚结束忙碌的一天工作,马路上都被晒得“冒热气”,此时的我们已经汗流浃背,但我和同事还是相视一笑,“爬”上了29楼。当我们敲开患者家门的那一刻,家属看到我们突然哭了!虽然我们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护理小问题,但我认为能为患者排忧解难的事,就不是小问题!

无论是临床工作中的小困难,亦或是疫情肆虐的那些痛苦经历,我始终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护理工作虽然平凡,但平凡中仍可创新、突破,但平凡中仍可无畏无惧,保家卫国!

二、 教学科研情况(包括主要在研课题、获奖成果等)

主持科研项目共5项,参与科研项目2项:主持安徽医科大学校基金课题1项、合肥市自筹资金科研项目1项、主持院内科研项目3项,参与1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研活动经费择优资助项目,排名第3名;参与合肥市卫生健康应用医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排名第5名。获得表彰 合肥市三八红旗手、安徽省第一届卫生健康骨干人才、安徽省优秀护理工作者。 以第一完成人获奖项共4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9项,市级奖项9项:获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二等奖”等;获安徽省护理质控年会品管圈报告会“一等奖”、安徽省护理创新奖“一等奖”等;获合肥市第一届职工创意及应用设计大赛“一等奖”,合肥市都市圈护理质控大会安全管理创新案例“一等奖”等。

三、 论著情况(包括代表性论文、专著、教材)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等。

四、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带教情况

重症护理、神经外科护理、心胸外科护理,研究生带教:2

五、 联系方式:3656497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