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张娟,女,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科行政副主任,支部副书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鲍远程、杨文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学术骨干,安徽省名中医谢道俊工作室负责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脑病科学术骨干、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CAP认证审核专家,安徽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损害)技术鉴定专家,安徽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安徽医药、安徽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眩晕MDT专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临床思维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安徽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睡眠专科联盟常务理事,安徽省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在北京301医院进修学习神经系统疑难病及神经介入。
专业特长:临床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脑血管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头痛、失眠、眩晕、面瘫、抑郁、老年期痴呆、癫痫、神经遗传病、肌病、神经痛、抽动障碍等疾病的诊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教学科研情况
1.教学及科学研究
承担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生《诊断学基础》、《神经病学》课程以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进修生、轮转医师、规培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12项。
1)主持教学研究项目2项
主持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临床教学科学研究课题:目标设置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脑病科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排名第一。
主持安徽中医药大学一流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慕课理念的翻转课堂联合CBL的神经科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2022YJG008),排名第一。
2)主要科学研究项目
主持承担科研项目共10项: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的解毒化浊祛瘀方对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干预的代谢组学研究(81202692),排名第一;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BMSCs源外泌体lncRNAMEG3表观遗传调控Wilson病TX小鼠肝纤维化自噬机制及补肾活血化浊方干预研究(81774299),排名第一;
[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补肾活血化浊方调控Wilson病TX小鼠肝纤维化肝再生代谢组学研究(82274493),排名第一;
[4]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rf2 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应激在解毒化浊祛瘀方调控 Wilison 病 TX 小鼠肝纤维化肝再生的作用研究(1708085MH199),排名第一 ;
[5]主持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利尿通腑、活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及 P38MAPK 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KJ2012Z223),排名第一 ;
[6]主持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研项目:基于代谢组学的新安医学防治肝豆状核变性个体化诊疗方案研究(2020ZY070-410033),排名第一 ;
[7]主持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课题:缺血性卒中痰瘀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分析及中药治疗临床研究 ,排名第一 ;
[8]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ERK信号通路介导的海马神经再生在化痰祛瘀方肝豆灵改善Wilson病TX小鼠空间学习记忆中的作用研究(81473534),排名第二 ;
[9]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补肾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卵泡发育障碍的作用及ERKE1/2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81673811),排名第三;
[1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NMR代谢组学对肝豆灵排铜作用机制的研究(81202691),排名第三。
三、论文论著
[1]Juan Zhang, Hong Chen, Yuancheng Bao, Daojun Xie, Wenming Yang, HuaizhouJiang, Ting Dong, Hui Han, System Pharmacology-Based Strategy to Decode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GanDouLing for Wilson’s Disease,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 2021,Article ID 1248920, 11 pages, 2021. https://doi.org/10.1155/2021/1248920
[2]Juan Zhang, Ying Ma, Daojun Xie, Yuancheng Bao, WenmingYang, Han Wang,Huaizhou Jiang, Hui Han & Ting Dong.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ncRNAs in liver tissues of TX mice with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Sci Rep 11,1377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80635-0.
[3]Yan-yun Liu, Li-hua Yu, Juan Zhang*, Dao-jun Xie, Xin-xiang Zhang, Jia-ming Yu, "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and Molecular Docking-Based Analysis of Suanzaoren Deco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Sleep Disorder",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 2021, Article ID 1752570, 12 pages, 2021. https://doi.org/10.1155/2021/1752570
[4]张娟, 王云宝, 谢道俊,等.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12).2927-2929.
[5]张娟, 王云宝, 谢道俊,等.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型与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相关性分析[J]. 安徽医药, 2020,24(07):44-47.
[6]张娟, 谢道俊, 鲍远程,等. 基于1H-NMR的中西药干预Wilson病铜负荷大鼠肝损伤代谢组学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042(012):1016-1023.
[7]张娟, 鲍远程, 谢道俊,等. 肝豆灵对铜负荷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36(4):1-5.
[8]张娟,鲍远程,谢道俊,等. 中药肝豆灵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微量蛋白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3):22-25.
[9]张娟,谢道俊,韩辉,等.肝豆灵对铜负荷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2):63-66.
[10]张娟,鲍远程,谢道俊,等. 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3):232-237.
[11]王云宝, 张娟*, 陈宏, 马莹,王谢, 谢道俊,黄晓峰.补肾活血化浊方对Willson 病 TX 小鼠肝纤维化肝再生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J], 2022,37(1): 159-164.
[12]刘艳云, 张娟, 张心想,等. 补肾活血化浊方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证患者血清IL-4,IL-13影响及联合APRI,FIB-4对其诊断价值[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24(7):87-90.
[13]陈宏,张娟*,王云宝,王谢,马莹.补肾活血化浊中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183(07):107-110.
[14]王云宝,张娟*,陈宏,马莹,詹敏,朱彪彪,谢道俊. 肝豆状核变性伴肝纤维化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21(05):76-81.
[15].马莹,张娟*,陈宏,王云宝.补肾活血化浊方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 Meta 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9,192(02):43-46.
[16]陈宏,张娟*,王云宝,王谢,马莹.补肾养肝汤加减联合舍曲林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9,47(6 ):45-48.
[17]马莹,张娟*,陈宏,王云宝.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1(4):300-301.
[18]陈宏,张娟*,王云宝,王谢,马莹.补肾活血化浊中药联合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学,尿铜指标,精神神经症状,中医证型变化与疗程关系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20,512(01):92-95.
[19]黄晓峰,张娟*.肝豆灵片联合谷胱甘肽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 30 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2(01):32-34
[20]张娟,鲍远程,谢道俊,等. 化浊利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 p38MAPK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J].中医临床杂志,2012,24(3):280-282.
[21]张娟,鲍远程, 谢道俊,等.脾丸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出血倾向的影响[J].中医临床杂志,2010,24(3):961-962.
[22]张娟.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系列蛋白指标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2008,23(12):1947-1948.
[23]张娟,鲍远程 ,谢道俊 .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痰瘀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2):11-13.
[24]张娟,鲍远程,谢道俊,等.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0,19(10 ):1701-1702.
[25]张娟, 鲍远程.中西药并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2(23):129-130.
[26]张娟,鲍婷婷,周涛.鲍远程治疗睑废临床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 26 (11 ):1160-1161.
[27]张娟,周磊,杨波,等.鲍远程从“肾”论治遗传性共济失调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 (10 ):1407-1408.
[28]张娟, 谢道俊(通讯作者), 鲍远程,等.目标设置理论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脑病科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 (12 ):1110-1111.
[29]张娟,谢道俊,鲍远程,等.目标设置理论结合 PBL 教学模式在脑病科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6 ):946-948.
参与编写论著4部:
1.《中国疾病信号通路与靶向治疗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年出版,编委;
2.《神经系统疾病中医临床精要》,安徽科技出版社,2009 年出版,编委;
3.《中国分子神经病学》,安徽科技出版社,2009 年出版,编委;
4.《安徽国医名师临证精粹》,安徽科技出版社,2017年出版,编委;
5.《鲍远程中医脑病临证与研究》,安徽科技出版社,2019年出版,副主编。
四、奖励成果
科技奖励8项:
[1] 《基于代谢组学的解毒化浊祛瘀法干预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2019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2] 《基于肝豆状核变性痰瘀病机的肝豆灵片临床应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八)
[3] 《抗震止痉胶囊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十)
[4] 《基于临床辨证的扶正祛瘀法对脑缺血后神经再生及相关机制研究》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六)
[5] 《基于临床辨证的化痰祛瘀法改善肝豆状核变性学习记忆相关机制研究》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2017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九)
[6] 《基于临床辨证的化痰祛瘀方改善Wilson病学习记忆的神经再生研究》获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六)
[7]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结合诊疗策略与基础研究》获2019年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十二)
[8]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策略创新及临床研究》获201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十二)
安徽省级科技成果4项:
[1]《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的解毒化浊祛瘀方对Wilson病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干预的代谢组学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排名第一)
[2]《益气活血法对全脑缺血气虚血瘀大鼠神经再生的作用及ERK信号通路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排名第八)
[3]《ERK信号通路介导的海马神经再生在益气养阴活血法改善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中的作用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排名第七)
[4]《ERK信号通路介导的海马神经再生在化痰祛瘀方肝豆灵改善Wilson病TX小鼠学习记忆中的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排名第五)
获国家专利1项:
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腹水用中药敷脐装置,ZL 2020 2 3067584.4。
荣誉奖6项: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先进个人”
[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优秀党员”
[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先进个人” “优秀党员”
[4]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优秀科技工作者”
[5]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优秀党员”
[6]安徽中医药大学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优秀党员”。
[7]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江苏万邦医药临床科研先进工作者”。
五、主要研究方向
1. 中医药防治脑病的临床研究 (特别是锥体外系疾病的研究)
2. 中医脑病辨证论治的实验及基础研究。
六、培养研究生情况及获奖情况
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已毕业6名,指导2名研究生分别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奖,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1篇,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金多项。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117号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十四病区
电话:0551-62838502
Email:14772109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