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真宝老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始终秉持“至精至诚 惟是惟新”的校训精神,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专业素养的中药/药学类专业人才为己任。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学术科研能力锤炼,鼓励研究生在服务国家与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方位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李真宝老师担任“厚剂薄发”药学学硕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高校教师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细节之中见真情,亦师亦友暖人心
李真宝老师秉承教书育人和亦师亦友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科研和生活中,他不仅是科教历程上的严师,更是学生生活中的“暖心人”。他时常出入实验室,和研究生并肩作战,在2023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李真宝老师发现硕士生小张因实验连续失败陷入自我怀疑,情绪低落。他没有一句批评,而是耐心询问具体实验细节,帮助排忧解难。李真宝老师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科学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在失败中寻找真理,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失败会让我们更强大,我们要感谢这段刻骨铭心的历程,因为它给了我们心智成熟的蜕变”。随后时间里,他亲自示范,指导小张同学调整实验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课题实现了突破。最终,小张同学以第一作者在Top期刊Small(IF=15)上发表论文,另有一篇文章在投。毕业之际,小张同学写道:“感谢李老师的指导、陪伴和鼓励,让我相信‘黑夜再长,终会天亮’,让我能够从容地踏入社会,为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方法育英才,科研教学两相益
李真宝老师善于把前沿科研融入本科生课堂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上,他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最新的文献报道,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药剂学的应用和药代动力学对常规药物、纳米药物及生物制剂的影响。他作为主要参与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于2025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李真宝还面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鼓励他们早进团队、早做课题。2020级本科生刘同学大二时就加入实验室,实验动手能力较弱。李真宝老师因地制宜,为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从文献阅读到实验设计,手把手带教。大三时,她已作为负责人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李老师常说“科研不是高门槛的事,而是思考与坚持,不断地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去证实它”。他鼓励本科生们相信自己,争取把自己锻炼成为真才实学、独当一面的中医药人。至今,已有超百名本科生进入他的实验室开展创新实验,20余人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2025年,李真宝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斩获3项国家级三等奖。
攻坚克难显担当,不忘初心砥砺行
李真宝老师的研究聚焦类风湿与肿瘤新型给药系统。针对临床共性难题,李老师师法自然,从中药优选活性化合物,构建药辅合一型中药纳米制剂,中西合璧型中药脂质体纳米药物和理法方穴型中药纳米制剂,立志减轻患者的沉重负担,研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的药物。虽经历多次失败后,李真宝和团队老师、学生一起守在仪器旁观察数据,一起在学术会议中明辨是非。他在中药制剂纳米化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厅项目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5项,转让1项,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安徽省D类人才、安徽省优秀青年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同时,李真宝老师注重团队培养,构建“需求价值”双导向中医药团队培养体系,建立公平的团队建设机制,帮助青年教师逐字打磨项目申请书,坚持“让每个人都有课题做”,让团队成员在平等氛围中共同成长。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这片沃土上,李真宝老师以共产党员的赤诚、师者的仁爱、学者的执着,书写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中医药答卷”。李真宝老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行动践行高校教师的使命,也愿携手各位同行,交叉融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舔砖加瓦,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