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学者】方朝晖:岐黄路上的医者与师者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9-29 浏览次数:




早交班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示教室内,黑板上《黄帝内经》的条文刚劲有力,方朝晖教授正带领全科室医生、研究生、实习生进行条文解读——这一坚持多年的习惯,是他作为医者与师者的日常缩影。作为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领域的领军者、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他在临床、科研、教学领域深耕不辍,书写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答卷。

临床:以岐黄之术解患者之困

从医三十余载,方朝晖始终扎根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一线,年均门诊量达 近万人次,超过一半的的患者为疑难危重病例。面对糖尿病血管病变这一难题,他结合新安医学虫类通络特色,提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诊疗理论,研发的丹蛭降糖胶囊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临床中不仅能减少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0.02cm,更让 42.15% 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逆转正常。

针对骨质疏松症,他通过大量临床观察提出脾肾阳虚病机论,创制骨疏灵制剂,治疗总有效率达 95%;从肝脾论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确立益脾宁肝疗法,帮助众多患者改善症状。此外,他牵头构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三早体系(早预防、早干预、早防变),推动成立安徽省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联盟,将八段锦、中药足浴等 12 项适宜技术推广至 85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

科研:以创新之力破学科之难

在科研领域,方朝晖始终瞄准临床痛点攻坚克难。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 项、其他国家级 / 省部级科研课题 18 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362 篇(含 SCI 论文 36 篇),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

他带领团队以新安医学为特色,开展消渴病(糖尿病)文献、理论、临床研究,牵头制定《糖尿病前期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指南》等 10 余项国家级、省级诊疗规范,为行业提供标准化诊疗依据。其科研成果先后斩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6 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 6 项,其中新安医学特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三早模式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及血管保护研究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教学:以师者之心传中医之薪

治病救人是本分,传承薪火是责任。作为博士生导师,方朝晖创新打造五位一体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模式 —— 以其岐黄工作室,安徽省名中医工作室为主体,通过熟读中医经典、跟师临证学习、重视教学查房、定期病例讨论、撰写学习体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夯实中医功底。

他的门诊就是移动课堂,遇典型病例便引经据典,手把手教学生辨证用药;每周组织线上线下病例讨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主思考。在他指导下,研究生尤良震获全国中医药博士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团队培养的赵进东获得未来科学家称号,已成长为中医内分泌领域骨干。他带领的团队获评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他本人也先后获 “岐黄学者”“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江淮名医”安徽省线上教学名师”“安徽省高水平导师等称号。

从临床诊室到科研实验室,从三尺讲台到基层社区,方朝晖以医者仁心守护生命,以师者匠心传承中医。他常说:医道与师道相通,都需守正创新、久久为功。这份坚守,正是他成为患者信赖、学生敬仰的先进典范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