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简历
  陈艳玲,女,安徽淮北人。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访问学者,安徽省戒毒康复研究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主持省、厅级和校级科研、教学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
二、教学科研情况
(一)主持科研课题
1.2024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青少年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S202410369062),在研;
2.2022年度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重点项目(自然科学类):情感虐待/忽视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联及心理生理机制研(2022AH050456),在研;
3.2022年度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心理育人视角下医学生童年期虐待与共情能力及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2022rcyb021),在研;
4.2020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医学生抑郁症状与童年期虐待、情感气质的关联性研究及对策构建(SK2020A0240),已结题;
5.2018年度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艾灸结合叙事疗法对女性戒毒人员抑郁及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2018zrzd09),已结题;
6.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SK2016A051),已结题;
7.2015年度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朋辈心理互助在强制戒毒人员中的应用研究(2015rw011)
8.2011年度安徽中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2011qn036),已结题。
(二)主持教研课题
1.2023年度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线下一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23xxkc168),在研;
2.2022年度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朋辈互助模式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应用研究(2022jyxm859),在研;
3.2012年度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中医药院校朋辈心理咨询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2012jyxm298),已结题;
4.2011年度安徽中医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医药院校朋辈心理咨询体系的构建研究(ZD201107),已结题。
 
(三)主要获奖成果
1.安徽省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基本功大赛论文类三等奖,2024年
2.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二等奖:中医药院校研究生“1234”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排名第9,2022年;
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2013年。
三、论文情况
[1]陈艳玲,张俊杰,顾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影响[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04):190-194.
[2]于海波,陈艳玲,张俊杰,等.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2(01):78-81+86.
[3]陈艳玲,张俊杰,顾琼,等.情感气质在医学生童年期情感虐待与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作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3,45(06):923-928.
[4]陈艳玲,于海波,张俊杰,等. 医学生情感气质特征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3,32(04):341-346. 
[5]于海波,陈艳玲,张俊杰.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优化路径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2):90-92.
[6]于海波,陈艳玲,张俊杰,等.生活事件对女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心理控制源的中介作用和家庭关系的调节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3,44(22): 2176-2180.
[7]于海波,陈艳玲,张俊杰,等.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心理控制源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23,46(03):184-187.
[8]张俊杰,金晓,戴菲,操蓉,陈艳玲.人际敏感对医学院校贫困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积极情绪的多重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3):198-203.
[9]于海波,陈艳玲,王为,等.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启示研究[J].大学,2023,(10):189-192.
[10]于海波,陈艳玲,宫黎明.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2,35(05):55-57.
[11] 陈艳玲,张俊杰,顾琼,等.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戒毒者生活满意度与戒毒意愿和抑郁症状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08):669-674.
[12]张俊杰,刘婷,陈艳玲,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J].科技风,2022,(14):149-151.
[13]张俊杰,刘婷,陈艳玲,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2): 108-110+114.
[14]陈艳玲,张俊杰,顾琼,等.1173名强制隔离戒毒者童年期虐待及毒品使用行为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04):392-396.
[15]陈艳玲,张俊杰,顾琼,等.安徽某医学院校新生童年期虐待及留守经历与抑郁症状的关系[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24(02):147-154.
[16]张俊杰,刘婷,陈艳玲,等.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科技风,2021,(36):173-176.
[17]张俊杰,刘婷,陈艳玲,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情绪的多重中介作用[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23(04):303-308+315
[18]张俊杰,刘婷,陈艳玲.生活满意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和积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19(03):70-73.
[19]张俊杰,刘婷,陈艳玲,等.大学新生心理需求结构的调查分析及启示[J].心理月刊,2021,16(09):18-20+70.
[20] Chen Y, Zhang J, Sun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depression in a sample of Chinese people who use methamphetam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J].2019,19(3): 181-188.
[21]陈艳玲,张俊杰,宋小鸽,等.安徽省625名女性强制戒毒人员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及影响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22(12):1303-1305.
[22]叶霖,王平,陈艳玲.心流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心理学》自主学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06):103-105.
[23]于海波,胡霞,陈艳玲,等.学生本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思考——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管理观察,2018,38(12):121-122.
[24]于海波,胡霞,陈艳玲,等.儿童分配公平性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3):136-137.
[25]陈艳玲,张俊杰,李晶,等.不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冰毒滥用戒毒者心理症状的关系[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7,26(06):461-464+470.
[26]陈艳玲,李彬,张俊杰,等.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抑郁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2):1677-1680.
[27]陈艳玲,张俊杰,于海波.农村留守经历在医学院校生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4):35-39.
[28]陈艳玲,张俊杰.农村留守经历对大学新生逆境商与自我概念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08):1109-1113.
[29]陈艳玲,张俊杰,宫黎明.朋辈心理互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影响——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1): 67-69.
[30]陈艳玲,张俊杰.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4):75-77.
[31]陈艳玲.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的构建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6,25(05):487-488+490.
[32]陈艳玲,张俊杰,夏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新思路——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亚太教育,2016,(29):141+140.
[33]陈艳玲,张俊杰,陈其中.我国强制戒毒人员团体心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24(03):233-235+239.
[34]陈艳玲,叶霖,张俊杰,等.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03):388-392.
[35]陈艳玲,张俊杰,王平.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01):102-104.
[36]陈艳玲,王训,韩咏竹.柴郁温胆汤及其拆方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02):64-68.
[37]马玥璐,陈艳玲.高等医学院校多媒体教学的满意度测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08):213-214.
[38]陈艳玲,马玥璐,宫黎明. 中医药院校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浅议.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02):201-203.
[39]周海虹,陆汎,陈艳玲,等.柴郁温胆汤对大鼠抑郁模型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10):931-934.
四、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社会流行病学
五、联系方式:
0551-68129325;邮箱:lichenyangling@163.com